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简易测试

一、电阻、电容和电感器的识别与测试

1.电阻

按结构不同,电阻器分为固定式和可变式两大类。

固定式电阻一般称为“电阻”,由于制作材料和工艺不同,有膜式电阻(如碳膜电阻RT),金属膜电阻(RJ),合成膜电阻(RN)和氧化膜电阻(RY)),实芯式电阻(如有机实芯电阻(RS)和无机实芯电阻(RM)),金属线绕电阻(RX)和特殊电阻(如MG型光敏电阻,MF型热敏电阻等)。

可变电阻器有滑线式变阻器,电位器等,因制作材料和工艺不同,普通电位器有膜式,实芯和金属线绕三种,若按阻值随转角变化关系,又可以分直线式(X),对数式(Z)和指数式(D)。

(1)电阻器的主要特性指标(a)额定功率

共分19个等级,常用的有1/20W,1/8W,1/2W,1W,5W等几种。

(b)标称阻值系列和容许误差

标称阻值系列和容许误差如附录A表附A-1

电阻的阻值和精度等级,一般用文字式数字印在电阻体上,用文字表示容许误差时,“I”表示±5%,“I”表示±10%,“■”表示±20%,也可用“色环”或“色点”表示,其表示阻值及精度的方法如附录A表附A-2,无论用哪种表示精度、等级、只要未标明者,其容许误差均为±20%。

(2)电阻器的选用和使用

①应根据电子设备的技术指标和电路的具体要求选用电阻的型号和误差等级,不能片面追求高精度的电阻。

②电阻的额定功率应选用比其在电路中实际消耗功率大1.5~2倍的电阻为宜;

③装接电阻前应进行预测,核对无误后再用,对精密电子设备,使用前还应进行老化处理,以提高稳定性。

④焊接时,烙铁停留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时间过长,使阻值变更。

⑤装配时,电阻引线若需折弯,其根部应留一定长度,电阻标称值标志应朝便于观察的方向。

⑥在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可用万用表电阻挡测量即可。测量时,手不应触及测试笔,并选择适当的量程。用数字万用表测量比用普通万用表测量精度高,若要求精度特别高(如容许误差≤0.01%),则需用电桥或其它精密测试仪进行测量。

2.电容器

电容器分为固定式和可变式两大类,可变电容器有可变和半可变之分,按结构不同又分为单联、双联和多联等。

(1)电容器的主要性能指标(a)工作电压

常用固定式电容器的直接工作电压有:4,6.3,10,16,25,32△,40,50A,63,100,160,250,400等(单位伏),其中有“△”符号的只限于电解电容用;

(b)标称电容系列和容许误差

固定式电容器系列标称容量和容许误差如附录A表附A-3,一般用数字印在电容器上,单位为微微法“PF”,单位为微法“μF”。

标称容量和容许误差,也可用色标(色带或色点),该法所示容量一律为“pF”,如附录A表附A-4所示。

(2)电容器的选用及测试

①电路中电容两端的电压,不应超过电容本身的工作电压,使用电解电容器时,除注意耐压值外,还要注意“+”、“一”极不应接反,否则会损坏,甚至发生炸裂。

②技术要求不同的电路,应选用不同类型的电容器,如谐振回路中选用介质损耗少的电容器,例如高频瓷电容等;隔直、耦合可选用纸介、绦纶、电解等电容器;滤波一般用电解电容

器,旁路可用绦纶、纸介、陶瓷和电解电容器。

③电容器装入电路前应予测量,检查是否短路,断路或漏电严重,并核对标称值后尊用;

④应根据工作频率选用电容器,因任何电容器可等效成图1-6网络。

不同类型的电容器其等效参数R、C、L的差异很大,等效电感大的电容器(如电解电容)

不适用耦合、旁路高频信号;而等效电阻大的电容器不适用于Q值要求高的振荡电路中,为满足从低频到高频滤波旁路的要求,常将一个大容量的电解电容与一个容差小的,适用高频的电容器并联使用。

翻1-6电容的等效电路

3.电感器和变压器

电感器常用的有小型固定电感线圈,高频、低频扼流脚和振荡线圈等、变压器有电源变压器,中频和高频变压器等。

选用电感器和变压器应注意:

(1)选用时,应明确其使用频率范围,铁芯线圈和变压器只能用于低频,一般铁氧体线圈和变压器,空芯线圈等可用于高频,其次要弄清线圈的电感量和变压器的适用电压范围;

(2)使用电源变压器,首先要分清初级和次级,对于中频和高频变压器要分清同名端,否则会造成电路工作失常,如振荡器不起振。

(3)线圈和变压器为磁感应元件,安装时,应注意电感性元件间的相互位置,一般相互靠近的线圈轴线就互相垂直,必要时应加上屏蔽罩,电源变压器因铜损、铁损将发热,安装时,应有利于自身散热,又对其它热感元件影响少。

(4)装配前,应检查是否断路,绕组间或绕组与铁芯间是否短路。

二、晶体管的识别与测试

半导体分立器件的品种、规格繁多,由于分立器件性能离散性大,使用前必需测试。

用万用表R×100或R×1kΩ档判定三极管的类型(NPN或PNP),三个电极和粗测某些参数。

1。类型及基极的判定

将黑表笔接假定基极的管脚,用红表笔分别接其余两个管脚,如两次测得的两个电阻值都很大(或很小)则可确定假设正确,且两次测得的电阻都很大,则为PNP管,若两次测得的电阻都很小,则为NPN管。如果两次测得的电阻一大一小,则可确定原定假设的基极不是基极。此时再重新假定另一管脚为基极,重复上述测试过程,直至判定为真正的基极为止。

2.集电极(c)和发射极(e)的判定

若已确定三极管为NPN管,此时,将黑表笔接假定的集电极“c”,红表笔接假定的发射极“e”,并用手捏住b、c两极(但不能使b、c二极接触),通过人体,相当于在b、c极间接入偏置电阻,读出此时c、e极间的电阻值。然后将红、黑两表笔对调重测,并与前一次读数相比较,其电阻小的假设是正确的。

3.穿透电流IcEO的粗测

将基极开路,测c、e间的电阻,(若NPN管测试时,黑表笔接c极,红表笔接e极),若阻值较大(如几十kΩ以上),则说明Iceo较小,可正常使用,若阻值较小,则Iceo较大,工作稳定性差,在技术上要求高的电路不宜使用。

4.h(β的粗测)

若为NPN管,黑表笔接c极,红表笔接e极,在b、c间接人100kΩ电阻(或用手捏住b、c两极但不能使b、c两极接触),若R,接人前后两次测得的电阻值相差越大,则说明h,越高。此法不适于大功率管,因大功率管的h,低,R。接不接,c、e间的电阻变化不大。

三、集成运放的简易测试

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可用运放测试仪测试,也可搭接电路进行测试,但在实际应用时,般需定性地判断其好坏和性能。按图1-7所示电路测试集成运放的跟随特性。当电位器滑动头向Uα或向接地端旋转47kL时,输出电压将跟随变化,并直至最大值或最小

值,二者之差即为输出电压的峰峰值。对于采用对称电源供电的运放而言,若输出电压远低于所加的电源电压(Uc或-Ue),则表明运放性能差或已损坏。

捕获.JPG

标签:

随便看看